來源:臨澤縣體育運動中心日期:2025-06-25
當河西走廊的晨霧還未散盡,臨澤縣棗鄉路健身步道上已躍動著跑者身影——這場始于2015年的臨澤生態馬拉松,用十年時光完成了從區域性賽事到全民運動IP的蛻變。作為全國首批全民運動健身模范縣,臨澤以馬拉松為支點,撬動起全民健身生態的全面升級,讓“體育+”的蝴蝶效應在城市肌理中深度發酵,實實在在地改變著普通人的生活。
從競技賽場到生活方式:健康理念的十年滲透
認識一座城市,跑步或許是一種最好的方式。而馬拉松的賽道,裝著激情、熱愛與無限挑戰,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愛。臨澤馬拉松,這項走過十個年頭的體育賽事,正讓無數市民從最初的旁觀者到現在的參與者。
“曾經上下樓都氣喘吁吁,從那時就下決心鍛煉,一開始是跑步,后面在朋友推薦下,參加了2015年臨澤首屆半程馬拉松,并以2小時20分鐘的成績安全完賽,跑首馬時半程都很吃力,但現在每周能跑個全馬的距離。”63歲的王建軍見證著賽事對個體的重塑。
因為熱愛,今年63歲的王建軍通過科學的訓練、制定完備的參賽計劃,不知不覺中已跑過十年臨馬,參加馬拉松已經成為他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比賽,他也結識了許多愛好跑步的朋友,并共同約定共赴2025臨馬。
十年來,臨馬累計吸引超5萬名跑者和全省各地50多個跑團參與。這背后,是《臨澤縣全民健身實施計劃》的系統支撐——從2015年建成首個鎮級健身中心,到2023年實現“縣有中心、鎮有站所、村有場地”的設施網絡,全縣體育場地面積較十年前增長210%。丹霞大道的夜跑族、流沙河的騎行隊、校園里的足球小將,共同構成了“10分鐘健身圈”的鮮活圖景。
體育基建的蝶變:50公里步道串起城市活力
“以前羨慕朋友圈運動照,現在自家樓下就是專業賽道。”市民何正召指著手機里的跑步軌跡說,他剛繞著14公里丹霞馬拉松專用道跑完,“賽道邊的太陽能路燈晚上跟星星似的,讓跑起來很輕松,順著專用賽道跑到自家附近的流沙河健康主題公園,還能去做個心率自測。”何正召感慨地道出設施升級的魔力。
而這條串聯七彩丹霞景區的賽道,現已成為臨澤網紅打卡地,外地游客來了都要踩兩腳,說比健身房的跑步機帶勁。
在濱河健康步道,你會發現,步道每隔200米設有途中提示牌,標注行走的距離、消耗的能量提示語,并配有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三減三健等健康生活方式行動核心知識和體質指數轉盤,倡導“日行一萬步、吃動兩平衡、健康一輩子”的健康生活理念,是“健康臨澤”建設的有力見證。
臨澤以馬拉松賽道為骨架,構建起“三縱四橫”的健身網絡:14公里丹霞馬拉松專用道串聯地質公園景觀,1.6公里梨園口登山棧道融入紅色旅游,繞城12公里塑膠步道貫穿七大健身廣場。這種“賽事設施生活化”的設計,使每年超10萬人次通過日常鍛煉共享專業賽事基建,推動全民健身從“節慶式參與”轉向“常態化生活”。
農民運動會的賽場上,扛慣了鋤頭的老把式們正揮汗如雨地比拼“挑糧接力”;元旦的晨曦中,白發老者與青春學子并肩奔跑;校園足球聯賽的綠茵場上,小球員們追逐的身影與場邊家長們的吶喊相映成趣……這些躍動的身影,共同構成了臨澤全民健身的鮮活圖景。
在馬拉松的催化下,體育早已超越競技本身,成為這座城市的生活方式。從最初3000余人參與的賽事,到如今單日吸引5000名跑者的全民盛事,臨澤馬拉松不僅是一場體育比賽,更是一個撬動健康治理的支點。縣上以賽事為紐帶,將健身融入城鄉肌理——農民運動會保留扁擔、麻袋等農具競技,讓田間地頭的歡笑聲登上大雅之堂;職工運動會設置拔河、消防技能比拼,讓不同行業在汗水中增進交流;校園足球聯賽貫穿學年,成為孩子們放學后最期待的“第二課堂”。
這種“全民派對”的背后,是一套科學化的健康促進體系。數據顯示,臨澤國民體質監測優良率連續三年超90%,而這樣的成績,源于“體育+”的深度融合——健身步道旁設置健康知識展板,馬拉松賽道變身日常訓練場,賽事志愿者培訓延伸為社區科學健身指導員。
如今,臨澤的全民健身早已超越“活動”層面,升格為一種城市治理智慧。從“一場馬拉松”到“月月有賽事”,從“圍觀群眾”到“參賽主角”,體育正以最生動的方式,書寫著健康中國的縣域答卷。當晨跑者的腳步掠過丹霞大道,當農民運動會的笑聲回蕩在村委會廣場,這座西北小城用十年時間證明:體育的終極意義,不在于獎牌的數量,而在于它如何讓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因運動而更加豐盈。(肖佳悅?易多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