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張掖地區志(遠古—1995)上卷》日期:2024-08-15
第三章??畜牧業
第四節??畜禽疫病與防治(二)
(二)內外寄生蟲病
【豬囊蟲病】俗稱“米星”豬,是由有鉤絳蟲的幼蟲期豬囊尾蚴(豬囊蟲)而引起的。始發年代不詳,70年代全區普遍發生,以張掖、臨澤、高臺3縣(市)尤為嚴重。據地區食品公司統計,1977年高臺、臨澤、張掖3縣屠殺3.81萬口,檢出囊蟲豬0.37萬口,檢出率9.71%,造成經濟損失54萬多元。
【牛焦蟲病】是由泰氏焦蟲引起的牛血液寄生蟲病,由新疆引進牛時傳入。1980年4月在張掖縣明永公社首次發病,死牛9頭;翌年發病12頭,死牛8頭。1987年沙井、明永鄉5個村發病牛33頭,死亡11頭。1982年臨澤縣新華公社發病牛67頭,死亡18頭。1986年民樂縣南豐鄉冰溝村發病牛18頭,死亡7頭。1989年疫病普查時,全區采集牛血清424份,檢出陽性17份,陽性率4.01%,其中,張掖市為16.67%(11/66),臨澤縣為9.84(6/61)。
【牛錐蟲病】是由伊氏錐蟲引起的一種慢性疾病,無臨床病例。1989年全區采集牛血清469份,檢出陽性4份,陽性率0.85%。
【羊疥癬】又叫“羊螨病”,是羊的一種高度傳染性皮膚病。1952年高臺縣新壩、紅崖子鄉綿羊發病700只,此后各縣均有流行。1976年張掖縣甘浚公社4個大隊養羊1645只,發生疥癬羊546只,發病率33.19%。1952~1989年全區發病羊12.93萬只,死亡0.15萬只,死亡率1.16%。1989年采集病料404份,檢出陽性63份,陽性率15.59%。其中,肅南縣為37.78%。
【雞球蟲病】是由艾美耳屬等球蟲引起的雞腸管寄生蟲病。1981年在臨澤縣新華公社首次發現,1985年5月省獸醫總站在張掖市新墩鄉陳兒閘村檢查120只雛雞均感染球蟲。1981~1989年全區發病雞87.48萬只,死亡5.83萬只,致死率6.66%。1989年全區采樣711份,檢出陽性353份,平均陽性率49.65%。其中張掖市為80.37%,民樂縣為73.11%。
【兔球蟲病】由艾美耳屬球蟲引起的一種家兔寄生蟲病。全區兔發病率30%左右,川區較嚴重。1989年全區采集兔糞便348份,檢出陽性201份,平均陽性率57.76%。其中張掖市為100%,民樂縣為83.33%,高臺縣為15%。
【兔疥癬】由穿孔疥蟲和吸吮疥蟲引起的皮膚病,各縣均有發生。1989年疫病普查,取樣184份,檢出陽性9份,陽性率4.70%。其中臨澤縣為7.81%(5/64),民樂縣為5%(3/60),高臺縣為1.52%(1/66)。
【駱駝疥癬】是癢螨和疥螨引起的駱駝寄生蟲病。1983年臨澤縣有180峰駱駝發病,平均發病率11.6%。
(三)主要中毒病、代謝病
1.主要中毒病
【農藥中毒】畜禽誤食農藥或帶農藥的飼料而發生的中毒。引起中毒的農藥主要有有機磷、有機氯和有機汞農藥。注射阿托品、解磷定,靜脈注射葡萄糖、強心劑,可獲良效。1963年高臺縣飛機防蟲時,噴“六六六”粉,致使黑泉鄉30頭驢中毒,死亡2頭。1976~1978年,全區農藥中毒死亡畜禽5013頭(只),其中馬類349匹(頭),牛296頭,羊2529只,豬950口,家禽889只。1981~1989年全區農藥中毒死亡畜禽1957頭(只)。
【亞硝酸鹽中毒】是家畜吃了腐爛、燜煮,煮后放置過久的甜菜、白菜,而引起的中毒,川區發生多起。煮飼料時要快速燒開,充分攪拌,煮熟后迅速變涼;煮熟飼料嚴禁在鐵鍋內過夜,防止發生亞硝酸鹽中毒。對病畜靜注2%的美蘭溶液50~100毫升療效較好。
【化肥中毒】是家畜嗜食尿素、硝銨等含氮化肥而引起中毒,各縣市都曾有發生。
【食鹽中毒】食鹽喂量過多而引起的中毒,常見給豬飼喂醬油渣、鹽腌物引起中毒。對病畜服用植物油、大量飲水、注強心劑,可治療解毒。
【菜籽餅中毒】菜籽餅含黑芥子苷,牲畜吃后變為芥子油,刺激腸黏膜而發生中毒。喂飼菜籽餅時,應先粉碎,溫水浸泡8~12小時,再煮沸1小時,使毒素蒸發后再與其他飼料搭配飼喂。對病畜用0.5%~1.0%的單寧酸洗胃,內服雞蛋白、豆漿,注射咖啡因可解毒。
【高粱、玉米幼苗中毒】高粱、玉米幼苗含有氰的配糖體,家畜吃了過量的高粱、玉米苗會引起中毒。1980~1989年臨澤縣高粱、玉米苗中毒死亡大家畜160頭(匹)。對中毒家畜靜注8%~10%亞硫酸鈉液30~50毫升,或靜注0.5%~1%的美蘭液50~100毫升,皮下注射咖啡因療效顯著。
【醉馬草中毒】馬、騾采食醉馬草引起的中毒。對病畜灌醋或酸奶500~1000毫升,或注射安吶加、安痛定、生理鹽水可以解毒。
【馬絆腸中毒】又叫黃花棘豆中毒,家畜采食馬絆腸引起的中毒,山區發生較多。采取清除毒草,對病畜注射葡萄糖、硫代硫酸鈉液解毒。
【藥物中毒】用藥不當引起的畜禽中毒。引起中毒的藥物有四環素、呋喃西林、痢特靈、四氯化碳、麻黃、烏頭等。1977年民樂縣獸醫門診部用土霉素口服治療腹瀉,引起洪水公社馬騾中毒34匹,死亡10匹。1987年地區牧業服務部分包出售痢菌凈,自印說明書劑量過大,引起張掖市新墩、梁家墩鄉養雞專業戶雛雞死亡1500多只。
2.代謝病畜禽所需的蛋白質、脂肪、糖、礦物質、水代謝紊亂或維生素、微量元素供需失調而引起的疾病。
【仔豬硒、維生素E缺乏癥】1985年9月張掖市瘦肉豬供精點從青海牧研所購進杜洛克公豬2口,4月齡后發生仔豬缺硒癥。注射維生素E和01%亞硒酸鈉液,治療3天病愈。
【雞維生素A缺乏癥】1984年張掖市十里行宮林場養雞650只,患維生素A缺乏癥死亡216只。1982~1984年山丹縣發病多起,添加飼喂胡蘿卜、青綠飼料,病情好轉。
【駱駝硒缺乏癥】1974年高臺縣鹽池公社首次發現駱駝擺腰子病,甘肅農大鑒定為缺硒癥。1974~1983年發病121峰,死駝89峰,口服或靜注亞硒酸鈉療效明顯。
【雞維生素B缺乏癥】1985年山丹縣養雞專業戶侯吉光養雞1000只,發生維生素B缺乏癥100多只,飼料中加入維生素B,病情好轉。
(四)未定性疫病
【疑似犬瘟熱】由病毒引起的家犬急性傳染病,近年從外地引進良種犬傳入。臨床表現診斷為犬瘟熱(未化驗確診)。1987~1989年張掖市獸醫門診部治療891例,治愈率75%。1989年民樂縣永固鄉家犬發病500條,死亡300條,致死率60%。
【疑似豬李氏桿菌病】1975年8月,臨澤縣蓼泉公社灣子大隊養豬場74口豬,發病53口,死亡38口,致死率71.70%。縣畜牧站診斷為豬李氏桿菌病,用青霉素治療,疫情迅速得到控制。
【驢、騾癱瘓癥】1987年山丹縣位奇鄉高寨村驢、騾發生類似中毒的癱瘓癥,死亡4頭。用抗菌素治療無效。
(五)家畜普通病
家畜普通病是指因飼養失調,使役不當引起的家畜常見癥。1978年全區6縣(市)獸醫門診部和19個鄉站統計,就診病畜2.89萬頭(次),其中馬屬動物門診總數2.07萬頭(次),占71.63%;牛門診總數8295頭,占門診總量的28.70%。馬屬動物內科病中消化系統疾病9292例,占44.89%;呼吸系統疾病7547例,占36.46%;外科、產科疾病1256例,占6.07%。牛普通病中,內科消化系統疾病4354例,占52.49%;呼吸系統疾病3228例,占38.92%;胸炎1045例,占12.60%。1995年全區家畜普通病門診治療量達27.75萬頭(只)。
二、主要防治措施
從50年代起,先后開展豬瘟、馬鼻疽、豬丹毒、豬肺炎、羊痘、口蹄疫、牛出血性敗血癥、布病、雞新城疫、羊疥癬等30多種畜禽疫病的防治。國務院頒布《家畜家禽防疫條例》以來,防病檢疫工作有法可依,逐步走上法制化管理軌道。
(一)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對畜禽疫病的防治,采取診斷、檢疫、封鎖、免疫、消毒、治療和撲殺相結合的綜合技術措施,效果顯著。
(二)制定疫病防治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任務分解、層層落實,劃定疫區、突出重點,分類指導,集中圍殲,分級重點設防、分步單病突破,分期考核驗收,按期實現預定目標。
(三)引進推廣免疫熒光、酶標抗體、瓊脂擴散、免疫電泳、間接血凝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快速診斷技術,為監測和撲滅疫情,科學考核防治效果提供準確、先進的手段。
(四)開展畜禽寄生蟲病的區系調查和季節動態調查。在系統掌握侵襲規律的基礎上,擬定科學的驅蟲方案,更新和推廣高效、廣譜、低毒的抗蟲、殺蟲藥物,提高畜禽群體驅治水平和經濟效益。
(五)強化和完善畜禽及畜產品檢疫。嚴把道卡和運輸檢疫,防止外地疫病傳入;開展市場檢疫、屠宰檢疫、產地檢疫,發現疫情及早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
(六)加強宣傳教育,增強疫情觀念。嚴格疫情報告制度,對重大疫情隨發隨查,迅速上報;一般疫情定期登記,每半年匯總上報1次。發生疫情,采取果斷措施,就近撲滅。
(七)全面貫徹《家畜家禽防疫條例》,不斷完善防疫責任制。落實“預防為主、統一歸口,各負其責、監督管理”,強化疫病有償服務和系列化服務,整體、依法推進畜禽防疫工作。
三、動物檢疫
50年代開始用馬來因(鼻疽菌素)點眼檢出鼻疽病馬。60年代開始對牛羊布病、馬鼻疽、馬傳貧、結核等疾病進行產地普查檢疫。1986年地區、各縣成立動物檢疫站,地、縣、鄉設立機構99處,配備各級檢疫員198人,獸醫監督員17人,初步形成獸醫衛生檢疫網絡,產地、市場、運輸檢疫工作規范、有序開展。
【產地檢疫】在全區流行范圍大、危害嚴重的畜禽疫病主要有:豬瘟、雞新城疫、口蹄疫、鼻疽、布病、羊痘等。1958~1989年全區因豬瘟、豬肺疫、豬丹毒3大傳染病死亡豬3.8萬多口,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00多萬元。70年代雞新城疫在區內普遍發生,1976~1979年因雞瘟死亡雞11.5多萬只,損失60多萬元。普遍開展馬鼻疽、布魯氏桿菌病等的產地檢疫,效果明顯。
【市場檢疫】1980年以后,畜禽市場開放。遵照地區行署印發的《張掖地區家畜家禽及產品檢疫暫行實施辦法》,全區廣泛深入開展貫徹獸醫法規、條例活動。在集鎮、市場設立檢疫點,發放檢疫印章、刀具,配備檢疫值班人員,著標志服裝上崗,開展活畜檢疫和肉品檢疫。1987~1995年市場檢疫各類肉品2.59萬噸,做到病、死畜禽肉品不得出售,上市肉品須經檢驗蓋章。并和地、縣(市)衛生防疫站、市場管理部門聯合,定期或不定期對肉食廠家、屠宰戶等的衛生狀況進行監測檢查。對違章單位和個人,視其情節予以處罰,使檢疫工作步入法治軌道。
【運輸檢疫】70年代地區外貿公司出口的畜產品,由下屬商檢科進行獸醫衛生監督和商品檢驗。地區肉聯廠外運肉品經本廠獸醫人員檢驗,出具檢驗證明。1986年地區動物檢疫站成立,外運的畜禽及產品,均由地區動物檢疫站或委托縣檢疫站簽發運輸檢驗證明。對進入地區的種畜禽及商品畜禽等,均先經檢疫而后放行。對來地區放養的蜂群亦經檢疫、車輛消毒后準予放蜂。1986~1995年,全區運輸檢疫各類牲畜57.65萬頭(只),檢疫蜂1.67萬箱,檢疫消毒皮張46.13萬張,消毒毛類5.13萬噸,骨角9313.61噸,消毒車輛1749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