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農歷 年 [ 年 ]

              《張掖地區志(遠古-1995)上卷·第四編 經濟(二)》

              來源:《張掖地區志(遠古—1995)上卷》日期:2024-07-01

              第三章??畜牧業


              第三節??畜禽生產及飼養管理(一)


              畜禽生產歷史悠久。古代飼養家畜除食肉外,還用畜力發展農業生產。歷代畜牧業生產依附于農耕,發展緩慢。從50年代起,逐漸形成農牧結合、以農養牧、以牧促農的格局。到1956年大家畜存欄2729萬頭。1959年后連續三年自然災害及工作失誤,到1961年底大家畜存欄1534萬頭,比1956年下降4378%。1962年貫徹執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改善飼養管理,實行分戶喂養,允許社員養自留畜,實行繁殖獎勵政策,到1965年底,大家畜回升到2260萬頭,比1961年增長4732%。80年代推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政府放寬政策,引導扶持,鼓勵社員發展養殖業,1990年大家畜存欄427萬頭;豬、羊、雞生產大幅度增長。1990~1995年畜牧業生產發展較快,1995年畜禽存欄總量72321萬頭(只),比1990年增加10954萬頭(只),增長1785%;肉類總產量增加23286萬噸,增長650%;禽蛋產量增加333486噸,增長4342%;鮮奶產量增加81562噸,增長126%。1995年畜牧業產值9675993萬元,增長3倍;占農業總產值的2961%,農民人均畜牧業收入94872元;全區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別為4916公斤、916公斤和605公斤,比1990年分別增加1796公斤、246公斤和24公斤。

              一、畜禽生產

              (一)大家畜生產

              【黃牛】為區內主要畜種和重要役畜,占大家畜5295%。1950年黃牛存欄1061萬頭,1956年存欄1445萬頭,到1961年下降到904萬頭。此后逐年回升,到1970年存欄1497萬頭。1982年以后,養牛生產向商品生產轉化,出現全區性“養牛熱”。1989年地區在張掖、臨澤、高臺3縣(市)35個鄉建設商品奶肉牛生產基地。到1995年基地內黃牛存欄達1782萬頭,比1990年增長33%,占全區養牛2508萬頭的7105%。

              【奶牛】50年代引進黑白花奶牛,70年代推廣人工授精改良黃牛技術,80年代推廣冷凍精液配種改良黃牛,促進奶牛生產發展。1990年開展奶肉牛基地建設,以西門塔爾、荷斯坦公牛冷凍精液級進雜交改良河西黃牛,發展雜種牛。建立國營良種奶牛繁育場1處、奶牛場2處、村辦奶牛場5處,鄉、村鮮奶收購點11處,發展奶牛飼養專業戶756戶;建立凍精輸精點58處,年授配能力14萬頭。基地向社會擴散奶牛281頭,與此同時推廣秸稈青貯氨化、混配飼料調制等科學喂養技術。到1995年,有國有奶牛場5個,集體奶牛場6個,奶牛專業戶525戶。黑白花奶牛存欄2965頭,良種及改良種乳牛355萬頭,牛奶總產量722612噸。臨澤奶牛場建起日處理鮮奶25噸生產線,張掖市建起日處理鮮奶10噸的乳品廠,初步形成鮮奶供應、奶粉加工、良種繁育的奶牛業格局。1995年,張掖、臨澤、高臺3縣(市)被列為歐盟——中國奶類發展項目區。

              【驢、馬、騾】主要用于耕地、拉車、拉磨、拉碾、馱運、乘騎等。1950年全地區驢、馬、騾724萬頭,到1956年存欄119萬頭,比1950年增長6436%。1959年以后存欄數下降,到1963年存欄697萬頭。此后逐年回升,1970年存欄133萬頭,1990年存欄1958萬頭,1995年存欄1981萬頭(匹),占大牲畜總數的4292%。

              (二)小畜禽生產

              【豬】地區內養豬始于漢朝。1950年全地區養豬601萬口,“一五”時期執行“私養公助”和提高生豬收購價格政策,1956年生豬飼養量919萬口。1959年后飼養量下降,1961年存欄183萬口。此后鼓勵社員家庭養豬,辦集體豬場,1965年存欄回升到1191萬口,1970年存欄188萬口,時有隊辦豬場5300多個。80年代生豬生產由農戶個體經營,1985年國家放開豬肉市場。1990年地委、行署確定在張掖、臨澤、高臺、民樂4縣(市)建立瘦肉型商品豬生產基地,到1993年建立養豬專業村25個,養豬專業戶181萬個,普及“雙推五改”(推廣經濟雜交,推廣仔豬綜合育肥技術;改本交為人工授精,改熟飼稀喂為生飼干喂,改喂單一飼料為以濃縮飼料和添加劑預混料為主的配合飼料,改喂大肥豬為適宜體重出欄屠宰,改吊架子育肥為——前高后低——前敞后限的新法育肥)養豬綜合配套技術。累計完成改圈6313萬間,人工授精改良授配母豬348萬口(次),雜交授配母豬1816萬口,出欄瘦肉豬10673萬口,其中基地生豬飼養量95萬口;年豬肉產量32524萬噸,增長2343%,人均占有量31公斤。“八五”期間,推廣臨澤新華養豬企業集團公司“六統一分”(按照公司加農戶模式,實行公司統一經營良種繁育、統一提供仔豬、統一供應飼料、統一技術指導、防疫治病、統一收購屠宰、統一銷售和農戶分散飼養相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養豬模式,辦股份制養殖企業,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促進養豬生產發展。到1995年,建立萬頭工廠化養豬場11個,千頭養豬場47個,百頭以上養豬場112個,養豬12675萬口,比1990年增長528%。臨澤新華工廠化良種豬場是集產、加、銷為一體的聯合企業,1993年建成投產,占地160畝,總投資650萬元,建各類豬舍44棟、16萬平方米,有萬頭豬生產線3條,年繁育良種豬3萬頭。主要有丹系長白、英美系大約克、美系杜洛克、甘肅白豬和瘦肉型新品系A、B、C等7個品種(系)。新華豬場已成為西北地區品種齊全、設置配套、生產規模最大的現代化良種豬繁育場。

              【羊】〔夏〕〔商〕時期,養羊已成群放牧。〔秦〕〔漢〕時期匈奴統治河西,養羊是匈奴人的主要生產方式和生活依托。〔北魏〕時先民對羊的選種、飼養、閹割、疫病防治等均已有了比較詳細的記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養羊生產不斷發展。1950年養羊3979萬只,1956年發展到7672萬只。1959年后存欄下降;1963年推行繁殖獎勵政策,到1965年存欄9644萬只。1966-1976年間,限制社員養羊數量,牧區每戶自留羊5只,農區每戶2只。1974年羊存欄9579萬只,比1965年減少067%。80年代,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扶持社員發展養殖業,1980年羊存欄12752萬只,1990年存欄142萬只。1990年在肅南、山丹、民樂、張掖、高臺5縣(市)沿山地區,建設商品羊生產基地,建立種羊場3處,綿羊人工授精站225處,推廣綿羊人工授精、羔羊育肥、配合飼料、塑料暖棚養殖、牧區圍欄種草等一系列綜合配套技術,并發展養羊專業村56個。1990~1993年改良授配母羊130萬只,出欄肉羊1625萬只,提供羊毛11554萬公斤,羊肉214986萬公斤。1993年養羊150萬只,其中綿羊130萬只(細毛羊、改良羊867萬只);1995年養羊18379萬只。

              【雞】地區內養雞歷史很久,周代“庖人辨六畜”,雞在其中,〔北魏〕時已有用籠養雞的記述。養雞是歷代農民的一項家庭養殖業。

              1950年全地區養雞2055萬只,1956年3043萬只,1961年養雞降至1351萬只,此后隨著生產發展逐年上升。80年代全地區興起“養雞熱”,引進良種,推廣電動孵化、電熱地溫孵化、溫室架孵等新技術,到1985年養雞18892萬只。90年代在張掖、臨澤、高臺3縣(市)建設蛋肉雞生產基地,建立養雞重點鄉21個,發展規模養雞,帶動千家萬戶養雞生產。1993年推廣良種雞3855萬只,占飼養量的9483%。1990~1993年基地累計養雞156247萬只,其中蛋雞102827萬只,生產鮮蛋24656萬公斤,出欄雞5342萬只,雞肉產量100191萬公斤。1995年養禽業向“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方向發展。建立養雞場22個;養雞500只以上的專業戶354戶,100~300只的專業戶3654戶;孵化小雞3000只以上的孵化戶145戶,孵雛246萬只;育雛3000只以上的361戶,育雛1659萬只;建立良種雞孵化點188處,推廣良種蛋雞3777萬只,良種化程度85%。養雞100422萬只,戶均40只,禽蛋產量56825噸,商品率為761%。有珍禽養殖場18個,專業戶451個,飼養珍禽777萬只,其中專業戶養殖605萬只。

              【兔】60年代以前,主要飼養中國白兔及少量安哥拉兔。70年代在張掖、臨澤、高臺、民樂等縣推廣籠養。1970年養兔144萬只,1979年養兔195萬只。此后養兔專業戶建造規范的新式兔籠、兔舍,加強疫病防治,實行科學喂養,1990年飼養量達到5萬只。90年代飼養大耳白、青紫蘭、黑白花、塔兔、安陽灰兔、虎皮黃、公羊兔等9個優良品種。1995年兔飼養量達到61萬只,比1979年增長21倍。

              【其它動物飼養】1977~1979年,張掖市食品公司先后從東北引進水貂30只,從青島、北京各引進水貂50只,經繁殖增生,到1981年發展到1200只。1983年感染貂疽,而后全部宰殺。1981年地區肉聯廠引進水貂,1989年發展到1800只;是年引進銀貂8只,繁殖為14只。90年代養殖漸少。

              【蜜蜂、養蠶】〔民國〕時期,地區內有個別農戶養蜂。60年代初創辦社、隊蜂場。到1975年養蜂4970箱,年產蜂蜜2034萬公斤;1983年養蜂2779箱,到1988年全地區養蜂5177箱;90年代蜂蜜滯銷,1995年養蜂下降為3900箱。

              50年代初,地區內曾有零星養蠶。1958年在張掖九公里籌建張掖專區蠶桑工作站,配備職工11人,其中技術干部3人,1961年機構撤銷。1991年地區林業技術推廣站引進蠶桑、蠶種,在張掖市小滿、大滿鄉試驗示范,獲得成功,但未推廣。

              聯系我們 | 關于我們 | 版權申明 | 網站地圖

              版權所有:中共張掖市委 張掖市人民政府 隴ICP備13000766號-2

              甘公網安備 62070202000150號 網絡視聽許可證2811617號 網站標識碼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