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農歷 年 [ 年 ]

              皇城故址

              來源:張掖地方史志辦公室日期:2025-07-02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東端,有一片肥沃的草原,名叫皇城灘。皇城灘有個村落叫皇城村。為何叫“皇城”?因為村莊附近有一座古城叫皇城。

              但皇城在元代以前并不叫皇城,稱為苕藋,屬武威郡的屬縣番禾縣(今永昌縣)管轄。元代這里曾一度是永昌王只必帖木兒的封地。只必帖木兒是元太宗窩闊臺的孫子、闊端的兒子。闊端當時坐鎮涼州,他的三兒子鎮守永昌。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十一月,“諸王只必帖木兒筑新城,賜名永昌府”(《元史·世祖四》)。據乾隆《永昌縣志》卷二載:“乾耳朵古城在縣南百二十里,永昌王筑,一名黃城,而土人本呼為皇城,以其僭故,今從黃字。城南距一舍避暑宮,其方址猶可識。”可知皇城原為永昌王只必帖木兒筑的牧馬城和避暑宮。

              皇城分南、北兩城,兩城相距200 米,城垣坐北向南,都系夯土版筑而成。南城城垣較為完整,呈長方形,東西長320米,南北寬300米,面積9.6萬平方米。城門開在南垣正中。據考古專家調查,南城是一個城防結構復雜的軍事防御建筑。在城垣的東、北、西三面各筑有馬道5個,間距40米;南垣筑馬道4個,城四角筑方形角墩。在城的周圍設有護城河兩道, 在兩河之間四面又各筑5個高大的墩臺,構成了古城森嚴的軍事防御體系。在城內北面有一平面呈“工”字形的建筑遺址,遺址高出地面1米,南北長68米,地上遺存有不少的紅綠琉璃瓦當、瓦件片、鴟吻、磚塊等建筑構件。遺址的后部發現4個直徑70厘米雕鑿精致的石柱礎。經專家調查,這是一處建有前廳、過道長廊、后殿的元代建筑遺址。遺址上枯草萋萋,一片蒼涼,已失去皇家昔日避暑宮城的威嚴與華麗。

              北城城垣呈方形,城垣每面長395米,面積23.5萬平方米。南垣正中辟門,城內東北又以南北長260米、東西寬11.5米的面積筑有城垣,其內東、西又筑一墻相隔。城內無建筑遺跡。此城是只必帖木兒的牧馬城,現城垣多已坍塌,呈土塄狀,時隔700多年,早已淪為牧場。

              據清代《嘉慶重修一統志》記載:元代永昌王在今皇城建立的古城又叫鄂爾多古城,“乾耳朵”“鄂爾多”,蒙語都為宮殿之意。《永昌縣志》記載:元末,永昌王偕嬪妃到皇城避暑,永昌城內發生兵亂。王妃娘娘病故后,因兵亂道路不通而未能歸葬,就葬在皇城區境內,永昌王死后也葬在這里。1984年,張掖地區文物普查隊到此調查,在今皇城區泱翔鄉東頂村娘娘墳溝內尋得此墓。

              皇城灘水草豐盛,宜畜宜牧,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永昌王在此建牧馬城、避暑宮,是具有遠大戰略眼光的。施愛民

              聯系我們 | 關于我們 | 版權申明 | 網站地圖

              版權所有:中共張掖市委 張掖市人民政府 隴ICP備13000766號-2

              甘公網安備 62070202000150號 網絡視聽許可證2811617號 網站標識碼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