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農歷 年 [ 年 ]

              依托項目支撐助力鄉村振興 張掖黑河濕地社區共建共管工作見成效

              來源:日期:2024-10-21

              近年來,張掖市濕地管理局把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持續抓好社區共建共管工作作為推進濕地生態系統高水平保護的重要載體和抓手,不斷提升濕地資源管護創建層次和水平,全面助推保護區周邊鄉鎮、村社和農戶發展生產、改善基礎設施和脫貧致富,有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取得顯著成效。

              張掖黑河濕地自然保護區跨甘州、臨澤、高臺三縣區15個鄉鎮,因其獨特的生態區位稀缺珍貴資源,近半數人口居住在濕地周邊區域,涉及28個村、79處居民點、3367戶11817人,農田10萬多畝,濕地在支撐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較大保護壓力。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是落實濕地保護權責、調動各方參與濕地保護積極性、緩解濕地保護與利用矛盾、推進濕地休養生息的重要手段。自“十四五”以來,局共爭取國家和省級各類濕地財政補助資金7879萬元,在甘州、臨澤、高臺等國際重要濕地區域實施濕地生態效益補償,通過社區共建共管引導村民直接參與濕地保護,開展濕地生態效益服務功能補償(耕地補償和管護人員聘用)、村莊生態環境整治示范、退化濕地植被恢復、黑鸛等旗艦物種棲息地建設、生態環境監測與評估等濕地生態保護工作,同時每年對保護區周邊7畝因鳥類遷徙受損的耕地開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增強濕地生態保護地可持續發展,保護恢復植被和野生動物特別是鳥類棲息地,為野生動植物包括鳥類提供更多取食和棲息繁殖地。目前已完成受損耕地補償1555.99萬元、社區生態與環境整治353.67萬元、濕地保護與恢復2299.82萬元,恢復濕地植被2457.18,實施有害生物防治3000畝,累計完成生態補水16906.8畝,搭建完善了保護區智慧化監測監管平臺,建成社區共建共管示范村10個,購置垃圾桶2685個、垃圾108個,清運垃圾108個村,聘用管護人員76名,發放各類管護補助資金490.57萬元。

              得益于濕地生態效益補償項目的實施,黑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內的各個村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項目實施中,該局率先開展“共建共管”活動的大膽嘗試。通過自然保護區管理部門與區內周邊村社開展共建共管項目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建立共管組織,成立共管委員會,聘請管護員,采用科學的評估方法,分析和研究社區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制定共管章程,確立責、權、利為主要內容的責任書,與村民共同制定發展計劃,確定和實施具體項目。通過建立“社區共管”模式,推行參與性資源管理,緩解社區對資源保護的壓力,促進周邊村民生態意識的提高,實現了農民自發的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社區經濟可持續發展。

              濕地得以休養生息,生態狀況明顯改善。近8萬余畝濕地和耕地納入補償范圍,1萬余畝退化濕地得到修復和休養生息,濕地生態狀況持續向好。監測結果顯示,黑河濕地旗艦物種黑鸛從2019年的468只增加至675只,持續多年在保護區范圍內筑巢繁殖,成為國內種群最大、最集中、最為重要的棲息覓食地;濕地植被覆蓋率由86.2%增加到89.29%,鳥類種數由155種增加到241種,表明候鳥生存環境得到顯著改善,豐富了黑河濕地的生物多樣性。通過對補償區260戶農戶進行訪問調查,94%的農戶認為,濕地生態環境在實施濕地生態效益補償項目后得到顯著改善。尤其是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費的發放,激發社區群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及受聘參與濕地保護工作,直接增加了農戶的收入,提升了生活水平,降低了對濕地資源的利用強度,促進濕地保護與社區發展共贏。同時,也穩固提升了黑河濕地涵養水源蓄洪抗旱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生態服務功能,有效緩解人鳥爭地的矛盾,濕地面積得以進一步擴大,濕地植被得到良好恢復,使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

              保護一片濕地,帶活一個村子。下一步,保護區管理局將進一步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管理和保護黑河濕地生態環境,積極爭取更多的保護社區共建共管項目,助力綠色“脫貧致富”讓群眾在參與濕地保護中受益實現保護環境、發展經濟、創造就業、消除貧困等多面共贏,努力黑河濕地打造成為永不落幕的鳥類天堂,吸引更多游客來濕地觀鳥旅游,以濕地保護促進鄉村振興,以實際行動實踐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聯系我們 | 關于我們 | 版權申明 | 網站地圖

              版權所有:中共張掖市委 張掖市人民政府 隴ICP備13000766號-2

              甘公網安備 62070202000150號 網絡視聽許可證2811617號 網站標識碼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