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互動交流 > 在線訪談

              【水務局長談節水】侯海:著力構建與縣域經濟
              發展相適配的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新格局

              發布時間:2024-03-29 08:45 來源:

              【字體: ? ?

              著力構建與縣域經濟發展相適配的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新格局

              ——訪高臺縣水務局黨組書記、局長侯海


              水是萬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在經濟社會發展的任何階段都發揮著基礎性、先決性和全局性的作用。長期以來,高臺縣水資源總量“先天不足”、降水來水“分布不均”,是典型的資源性、工程性缺水地區。

              近年來,高臺縣全面落實新時代“十六字”治水方針和“四水四定”原則,聚力優配水、抓節水、保供水、防水旱,高站位謀劃實施項目、高水平系統治理超采、高標準打造智慧樣板、高效率服務“三農”發展,打造新時代全國節水型社會新標桿。

               嚴控用水總量,精準精細管水

              高效配置地表水。建立水務局總控、鎮政府統管、水管所配置、農協會管理的“1+8+8+X”配水管水機制,健全日監測、月核對、年結算的水量調度監測體系,實現用途用量全過程管控。本著“總分平衡、前后關聯”的原則,優化從取水口到退水口、售水端到計量端取用水臺賬,確保進出相符、量款一致。強力約束地下水。實行“井長制”,按區域劃分巡查網格,定員定崗定責到井,落實“1+N”監管責任,從嚴管控機井。緊盯省級發證和農林場等用水大戶,采取遠程關停和線上分級預警、線下書面告知、超量重新審批等措施,控制用量不超標。數字賦能智控水。加快羅城、紅崖子中型灌區節水改造項目進度,安裝智控閘門、自動流量計304套,實現灌區自動化、現代化管理;架設干支渠智能水位流量計883套,從取水口到退水口及用水端實現全過程監控。利用已建成的智慧水務一覽式云平臺,構建水資源智能管控、水環境智能守護、雨水情智能預警、飲用水智能供給、水土流失智能防治體系,為助推節水型社會建設開辟“科技高地”。

              多措壓采減量,集約高效利用

              水預算制管好“資源賬”。出臺《2024年用水預算執行方案》和《水資源預算管理辦法》,嚴格執行地下水削減規劃和年度壓減計劃,將地表水分配到畝、地下水分配到井、水權證發放到戶,年壓減地下水不少于1000萬立方米。水源置換盤活“經濟賬”。多渠道爭取珍珠灘、金河灣、沙嘴墩、西莊子調蓄池等“水盆子”工程,調節地表水補給超采區;依托高標準農田、水肥一體化、公益林水源等項目,合理規劃“水池子”,用地表水存量替換地下水超量;制定完善符合縣情的水權交易細則、辦法,依托智慧水務平臺盡快上線運行“水銀行”,鼓勵跨灌區、跨行業交易水權,盤活余量指標彌補差量需求;在駱駝城超采區建設148座“港灣式”地表水泵池,替換3.6萬畝機井灌溉系統,年壓減地下水600萬立方米以上。調整結構把穩“效益賬”立足山區冷涼氣候特點,鼓勵群眾廣泛種植低耗水作物,其余農作物全面積地膜覆蓋,實現水減量、糧增產;緊盯川區地下水超采現狀,引導群眾轉變大水漫灌觀念,量水生產,調減高耗水作物8000畝。治理超采理清“生態賬”。嚴格水資源論證,從嚴控制新增取水審批,舊井更新按照“用戶申請、協會審核、灌區審定、部門審批”自下而上流程提級管理;嚴格落實地下水超采治理“十四條”硬措施,常態化開展關停機井排查整治,不定期巡查已填埋機井和已關閉自備水源井,6月底前關停南化工業園區33眼自備水源井,壓減地下水量280萬立方米;督促農林場優化種植結構,禁種高耗水作物,采取輪作休耕、退減面積等方式減少地下水開采量。

              打造現代水網,優化資源配置

              新建一批庫塘調蓄工程。搶抓“百庫千塘萬里渠”機遇,全力爭取珍珠灘、金河灣、西莊子和沙嘴墩4座小型水庫,力爭逐年落地開工;依托高標準農田、水肥一體化、鄉村振興銜接資金項目和北部防護林八壩灘調蓄池4項工程,新建塘壩17座;實施駱駝城地下水超采區治理工程,修建蓄水池3座,增加庫容2000萬立方米以上。改造一批擴容增效工程。采取除險加固、清淤挖潛等治理措施,謀劃實施小海子、水關、石灰關等水庫擴容增效工程和大湖灣等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增加庫容1000萬立方米以上。實施一批渠網連通工程。加快實施小海子水庫至大湖灣水庫水系連通建設任務,年內完成大湖灣和西腰墩水庫壩體拓寬加固等工程,依托已建成的41公里生態渠網,實現地表水余缺調劑和跨灌區調水;加快羅城和紅崖子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進度,改造骨干渠道90公里,提高輸水效率;利用鄉村振興銜接資金恢復完善末級渠系18公里,提高田間輸配能力;積極爭取友聯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項目擠入國省盤子,通過改造渠道、配套測控一體化閘門等措施,打造“引、蓄、灌、排”智能管控的現代化灌區。謀劃一批雨洪利用工程。加快實施城區石炭溝排澇能力提升工程,重點爭取榆樹河、十壩泉、金沙溝等山洪溝道治理項目,打通“一河三區多通道”防洪網絡,以集雨、排澇、滯洪、截蓄等工程措施將南部淺山區、北部農牧區和羅城荒漠區雨洪資源變害為利、豐蓄枯用、常蓄應急。

               聯動協作發力,打造節水標桿

              健全機制長效施行。探索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多點參與的“1+N+X”水資源節約利用保障機制,推動工業、農業、城鎮等全域各節點動起來。加快建立擅自打井、超許可取水、無證取水等違法行為有償舉報制度,將監督舉報方式公開到村社、企業、社區等每個用水終端,完善水事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和鎮村兩級水事協查機制,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曝光一起。立足實際節水增效。積極引導社區發揮居委會、業委會和物業公司“三駕馬車”作用,通過健全完善節水制度、推廣節水器具,擰緊節水“龍頭”;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年內建成高標準農田4萬畝;落實節水獎補政策,鼓勵工業企業提升改造節水工藝,力爭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4%以上,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分別下降7.2%、10.2%。樹立典型示范引領。加大節水載體創建力度,“十四五”末建成節水企業8家、節水校園22個、節水機關11個,選樹農協會節水之星10個,通過輻射帶動,讓節水惜水成為農戶約定俗成的“村規民約”、企業堅決執行的“行業規則”、學生接受洗禮的“公益課堂”、機關自覺遵循的“生態理念”。構建新風共治共享。加大“線上+線下”多渠道宣傳力度,常態開展節水“金點子”征集、愛水“好典型”選樹等公益性活動,帶動社會各階層將“水憂患”意識深埋于心、“水保護”理念實踐于行。

              做好“節水文章”,守好“生命之源”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長久工程,高臺縣將堅決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十六字”治水方針,嚴格落實中央、省、市關于節水工作的要求,將“治水興水”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實到行動上,加速構建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供水新格局,為筑牢西部生態安全屏障貢獻“水”力量。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