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農歷 年 [ 年 ]

              下好用地保障先手棋 跑出項目落地新速度 ——張掖市自然資源局轉作風提效能聚力保障項目落地

              來源:用途管制科日期:2025-07-09

              三抓三促開展以來,市自然資源局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工作部署,堅持“項目為王、服務優先”理念圍繞重項目落地實施,通過“四強”行動,積極探索用地途徑,不斷創新用地舉措,努力破解用地難題,嚴格落實“零障礙、全方位”服務理念,以最快速度、最短時間、最優服務做好土地要素保障,推動了重大項目順利落地實施。

              一是強基礎,下好用地審批“先手棋”。堅持把工作做在項目“落地意向”階段,主動加強與縣區、發改等部門對接,提前做好審批前置工作,認真梳理把握每個項目的用地需求,建立項目用地保障清單庫,實行清單化跟蹤對接。特別是對急需落地實施的重大項目,實行“掛圖作戰”“周調度”和跟蹤辦理工作制度,確保用地早審批、項目早落地。2024全市投資項目“三個清單”495個項目,除28個項目未到用地報批環節外,其他項目全部完成用地報批,用地保障率94.14%,是歷年最高。全年共審批項目用地1.62萬畝,重點保障了甘肅張掖抽水蓄能電站、甘肅爵鋁年產30萬噸再生鋁新材料、河西硅業20萬噸硅系新材料、百萬千瓦級光伏新能源等省市列重大項目和鄉村振興項目用地需求。2025年全市“三個清單”涉及用地審批的524個項目中,已完成用地報批手續的項目442個,用地保障率84.4%,同比2024年用地保障進度提前2個月。

              二是強溝通,打好部門協作“陣地戰”。始終把保障項目落地作為服務全市大局的第一職責,及早對項目規劃符合性進行審查分析,切實保障重大基礎建設和民生保障項目、重大產業項目建設用地需求,把破解制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問題、解決企業現實需求結合起來,在我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獲省政府批復后,針對部分招商引資省列重大項目選址不在城鎮開發邊界內的問題,迅速開展了城鎮開發邊界優化調整工作,高效編制城鎮開發邊界調整優化方案,蹲點廳部協調解決,共組織完成兩批次城鎮開發邊界局部優化調整,確保了選址位于城鎮開發邊界外的1個國家重點項目(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7個省列重大項目20萬噸硅系項目、硅系材料綜合利用、30萬噸再生鋁循環利用、40萬廢輪胎熱裂解、萬噸級碳纖維、高品質生態合金、祁連山水泥)以及民樂縣省列重大項目順利落地。及早組織開展臨澤縣、經開區城鎮開發邊界局部優化調整,確保重大項目順利落地實施。

              三是強服務,做好用地保障“必答題”。“審查審批更簡、監督監管更強、服務保障更優”為目標,從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轉變,強化部門溝通協作,完善調度會商制度,加強對項目選址階段的論證銜接,為項目實施把關定向、把脈會診,確保項目既符合選址要求,又滿足企業需求。對重大項目落實專班工作制,明確工作運行規則及職責,實行“日跟進調度、周上報進展、專人盯組件”的工作方式,形成項目落地“有人、有人、有人、有人”的閉環工作機制,緊盯關鍵環節,采取深入一線、駐扎辦公、專題研究、聯合會審等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對全市重點項目全流程、全周期服務,深入解決項目用地中的卡點、難點問題,以主觀努力破解客觀難題,以優質服務營造良好環境,重點做好蘭張三四線武張段、S10、S52、S54等重大項目用地預選、規劃許可、用地審批等手續,力促項目早落地、早開工、早見效。

              四是強支撐,加裝快審快批“助推器”。統籌優化“十四五”期間土地利用指標,按照“嚴控總量、盤活存量、用好增量、集約高效”的要求,重點在盤活存量、節約集約用地上下功夫,既算“增量”賬、更算 “存量”賬,切實保障有效投資項目用地需求。一方面我們主動加強與省廳匯報協調,爭取更大支持,另一方面切實優化用地指標管控,切實提高計劃指標配置精準度,同時嚴格執行各類土地使用標準,學習借鑒發達地區集約節約土地辦法,督促指導縣區通過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潛力、積極盤活閑置土地和低效用地、實施增減掛鉤項目等方式破解用地指標不足問題。充分發揮“多規合一”優勢,推進“多審合一、多證合一”改革,在工作環節和報批材料上做“減法”,在職能上做“集成”,在時效上取“公約數”,最大限度壓縮審批時間。對重大項目暫未批準使用林地許可、暫未落實耕地占補平衡等,在可預見的情況下,允許“容缺受理”,改串聯審查為并聯審查,先行開展用地審查,實現各部門全流程業務融合,在提升服務保障效能的同時,為項目用地保障提供有力支撐,全力推動重點項目建設提速增效。


              聯系我們 | 關于我們 | 版權申明 | 網站地圖

              版權所有:中共張掖市委 張掖市人民政府 隴ICP備13000766號-2

              甘公網安備 62070202000150號 網絡視聽許可證2811617號 網站標識碼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