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日期:2025-06-27
在甘州區的林海果園間,一場關于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推進的實踐正在穩步開展。當數千只散養土雞在安陽鄉河畔果園的林間踱步,當石崗墩管護站的鵝群化作“活體除草機”,甘州區正以林下經濟為重要抓手,在綠水青山間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創新路徑。
安陽鄉河畔果園項目是生態與文旅深度融合的典范。該項目區域內,60畝射干、黃精等中藥材與果樹共生,2600方消防水池與5.7公里電子圍欄構筑起生態屏障。項目精心打造的“林上有果、林內有禽、林間有藥、林中有景”綜合性產業模式極具特色。游客在此既能體驗采摘成熟杏子的樂趣,又能參與林下養殖活動。該農旅融合模式使8200株苗木煥發出新的生機,為當地群眾開辟了增收新渠道。預計項目于6月底正式投入使用后,將成為全區林下產業發展的示范性項目。
石崗墩管護站探索出一條“以鵝促林”的創新之路。3000只鵝苗在400畝經濟果園里形成生態閉環,鵝群啄食雜草昆蟲,替代化學藥劑,每畝節省除草成本150元;鵝糞化作天然有機肥,讓土壤有機質含量飆升。2024年試點中97%的成活率,印證了這一模式的可行性。如今,“鵝護林、林育鵝”的生態循環,不僅破解了人工除草難題,更讓管護成本與生態效益實現“一減一增”的良性互動。
西城驛林場的“林場+企業”合作模式,為林下經濟注入了市場化活力。與楊凌聚創源公司聯手后,4000只大鵝成為果園的“生態衛士”,全年減少90%人工除草量,從源頭上遏制了病蟲害的發生,鵝糞肥田也促進了果樹的健康生長。在合作過程中,企業負責技術指導與收購,林場提供場地與設施,這種分工讓“林養鵝、鵝育林”的循環模式落地生根,為1400余畝經濟林的提質增效找到了“金鑰匙”。
兔兒壩管護站的林下雞鵝養殖,進一步豐富了生態價值轉化的形式。首批300只雞苗在經濟林地安家,它們以昆蟲草籽為食,以糞便還田為報,在自由覓食中完成生態循環。這種“生態養殖+林地養護”的新模式,既是對林下空間的高效利用,更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詮釋。
從“以鵝代鋤”的生態養殖模式,到農旅融合發展,從林場與企業的合作共贏,到多元化的林下養殖實踐,甘州區通過發展林下經濟,逐步構建起多層次的生態價值實現體系。在這一體系中,每一只禽鳥都發揮著生態循環“轉換器”的作用,每一寸林地都成為價值轉化的重要載體。
隨著生態效益持續向經濟效益轉化,綠色發展理念深度融入產業發展之中,甘州區正以林下經濟為著力點,充分發揮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綠色杠桿”作用,切實將綠水青山轉化為推動群眾致富的“金山銀山”。